医疗设备行业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年产值3000亿,和药业平行;当中700万美国人进行过体内植入手术;其扩张速度高于其他所有行业。面对庞大加上高速成长的市场,金钱的诱惑再次挑战人类的道德底线。
以下是受害者血淋淋的真实故事,一场人生不见尽头的修补:
--案例一:Essure节育器Angie等女性故事--
Essure removal is the bane of my existance.
This is devastation. Life devastation. -- Angie
Essure, 是Bayer旗下节育的新产品,一根4厘米长的螺旋针,被植入女性输卵管,再利用异物导致的疤痕组织,永久性封闭输卵管,起到节育作用。按广告里的介绍,此新科技的产品,即方便、简单、安全,也可达到99%
的效率。由于不需要开刀手术,无需麻醉,病人45分钟后可以出院回家。
有报告显示,Essure却比传统的结扎手术的失败率高出了7倍。因为体内的异物,导致诞生出各种问题的宝宝。这些宝宝因为机械刺破羊膜囊,导致早产,身体脆弱,有的甚至去世。
康复过程:
虽然仅仅45分钟进行植入节育螺旋针,受害者的下辈子却在手术室里开启不归路。从子宫里清除节育器的手术很复杂,Angie亲自见过厂家几回寻求取出的方法,厂家给了自相矛盾的方案。最后虽然拿掉节育器的主体,但碎片掉仍然残留在体内,引发各种炎症。为了彻底清除子宫里残留的碎片,8年后Angie 选择切除整个子宫,而且她必须重新做了输卵管结扎手术,还进行两次阴道断端的修补手术。反反复复的手术影响了她的免疫系统,引发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order),关节开始恶化,目前Anglie打算组偶腰椎穿刺手术。
自2002
年Essure 上市以来已植入近75万女性的体内。
仅2017年,FDA上投诉Essure不良个案已达21,000事件。
不甘示弱的Angie带领着一群受害者到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 (ACOG)会场前面示威。每年ACOG
将吸引成千上万全美的妇产科医生参加会议,她们希望揭发Essure
产品的危害性。有的医生认为炎发症是正常的,甚至傲慢的认为医生的操作手法引起病患者的问题。面对这些身经百战的比专科更清楚产品副作用受害者的提问,医生转身逃开。
--案例二:阴道网片 Prolift Mesh 高龄产妇护士 Tammy Jackson 故事--
“Mommy, is it my fault you had mesh?”
后遗症:手术后,Tammy
马上感觉腹部剧痛与不适、无法直立、无法坐下、甚至连爬楼梯都成问题、发高烧、呕吐。医生说所有的不适是体内对网片排挤而导致的。问题是:网片一旦植入必须是永久性的。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并没有移除网片的技术。厂商只培训医生如何植入,并没有告诉他们如何取出。因为网片已经产生疤痕永久粘在组织上,而疤痕组织也会导致网片收缩。在网片的挤压下,疤痕组织在盆腔(阴道、膀胱、尿道周围)创造出坚硬的物体。要移除网片,除非将阴道、膀胱、尿管微妙移动,才能部分取出。
康复过程:
Tammny
决定进行网片部分取出手术,用了6-8周来恢复痊愈。可是由于体内异物能割伤男性器官,Tammy永久失去性生活。和Angie 一样,Tammy 经历了19次的膀胱修补,宫颈移、重建。丈夫陪着妻子四处奔波,女儿从小就和母亲在医院渡过。受害者及家人心灵上创伤,是无人可至的地带。
厂家反应:Johson & Johson 收过许多关于女性产品并发症的投诉,加上研发商在听证会上告知他们曾经警告过Johnson
& Johnson关于网片安全性的风险。Johson
& Johnson 不但没有告诉病人产品的风险,反而对病人做反向洗脑强调产品安全性与高效果。Tammy
在面书上招应所有的受害者。美国四大州集体控诉Johnson
& Johnson 刻意隐瞒产品危险,目前因阴道网片的起诉案件超过65万起。Johnson & Johson 官方发言:Your assertion that our ‘vaginal mesh
and hop products have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health of patients is untrue.”
--案例三:人工髋关节 骨科手术医生Dr Tower的故事—
New doesn’t mean good,
New equates to unproven.
骨科手术外科医生,Dr Stephen Tower 因髋关节问题进行人工髋关节手术,他选择普遍上认为安全的金属铬(Cobalt) 假体 。
后遗症:一年半后,Dr Tower 出现异常的症状:双手不停颤抖、耳鸣、喃喃自语、心理神经失调。经过血液检查后,Dr Tower的血液与尿液中的重金属超高标(比正常人超出了100倍),因而引起神经系统问题。荒谬的是,Dr Tower 致电问厂家,厂家的回应是此产品无一人投诉。
康复过程: Dr Tower 决定取出钴金属而采用其他材料重新安置。这次他选择塑料与陶器材料。手术医生告诉他,体内的金属支撑片已融化成残骸(黑人问号???)。Dr Tower 的所有症状,在手术后全消失了。于是他开始留意自己的病人,发现他们也出现类似的症状:视线模糊、记忆衰退,却被误诊为“老人痴呆症”或“帕金森”。亲身体会过产品副作用后,Dr Tower认为这些错误的判断是能够逆转的。
Dr Tower 尝试替装有假体病人做脑部扫描,确定钴是否含引起体内汞中毒
(Mercury
poisoning) 的风险。可是繁杂的过程让他应不暇接。这样的研究需要在成千上万的病人身上重复的追踪,才能下肯定的判断。这种研究应该由疾控中心和FDA专业团队胜任,而不是医生个人的能力所及。他尝试联络有关部门,结果只能吃闭门羹。
厂家反应:虽然厂商终于召回部分含钴髋部假体,可是这起案件并没有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医疗器械行业仍然推荐含钴的髋部假体。现在已有1000万人,植入了含钴的髋部、膝盖或肩膀假体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案例四:机器臂手术仪器
切除子宫手术,更好吗?—
The robot is better for certain operations.
But in many situation, it provides NO benefit to
the patient.
And it may add operation time and It may add some
risks.
赶上机器化、数据化与虚拟化的列车,达芬奇
(Da
Vinci) 研发了历史上创新、革命的手术机器:一台把摄像头及各种手术工具汇集在一个小管道里,让医生在控制板上操作以进行远程手术的机器。其中功能是进行子宫移除手术。每年约50万女性因肿瘤或癌症而必须进行子宫移除手术。这种机器的审核流程相对其他机器复杂与严格,然而这台机器仅仅通过了510k
的审批流程。
当纪录片里的几位受害者,获知手术通过高科技机器进行时,她们的反应是兴奋、放心、安全、可靠。
审批前销售公司承诺给医生提供足够的培训。然而,当产品上市后却呈现另一道风景--
他们仅仅提供半天培训,在猪体内操作十次,再通多简单的十道选择题(MCQ)就能带着机器一起上战场。资深的手术医生回忆起来,他上下累积了200到300次以上的经验,才有足够的把握在机器上进行手术。
在子宫移除手术的过程中,一般先移除宫颈两侧输卵管
(Fallopian)和卵巢(Ovaries)后,再将切口缝合。由于技术上缺乏经验,导致阴道断裂的风险增加,概率比传统手术高出三至九倍。纪录片里几位受害者经历了可怕的遭遇:大肠从阴道口掉出来!骇人的一幕,在受害者的脑海里一辈子挥之不去。
问题根源:FDA
监管疏漏
Companies can develop new
products that
MAY NOT be safer and more
effective than existing products on the market
But they will certainly heavily
promote them,
to doctors, to hospitals, to
drive up their profits.
产品上市前FDA (食品药物品监督管理局)两种审核方式:
(a) Pre-Market
Approval (PMA)审核
医疗器必须先进入人体测试,汇编好一切数据,然后交给FDA科学家,由他们审核该批器械是否安全。相对药物审核,医疗器械审核宽松得多。药物公司必须进行两次临床实验;反而植入体内一辈子的东西,却只需要一次研究即完成报告。样本规模只需要50到100人。植入的病患跟踪时间,维持在12-18 个月。一年半载以后,病人的副作用无人可晓。
(b) 510k审核
510k 是简化PMA的审批流程。由于近年来大批新产品上市,为了减少研发成本,FDA允许厂商以过去机器为参照物:只要市面上过去生产过类似的机器,厂家则可以省略掉呈交临床报告的程序。商家只需要找一、两个病人的供词。事实上,有些可能连供词都不用。在这些参照物中,包括带危险性被召回的机器,它们并没有被过滤或被排除在这系统之外。于是,人类进入永无止尽进的恶行循环。这种程序上的漏洞,已经被行内厂家滥用成常态。市场上持PMA与510k 审批的比例竟然高达:2 比98。
市场逐利为最大主因:
2016年,医疗公司支付给医生的“津贴”超过210亿美元。 (Open Payments, CMS)
这些数字,有多少部分由支离破碎的人生支撑着?
1976年医疗器械不再受政府机构监管,随之而来的是更多政治献金、公共利益从政府的责任转移到商人个人利益、医疗商家与校长、学者的暧昧关系。近25年来,75%的医学研究津贴都是由医疗机构赞助,为开发新产品的未来而铺路。医疗公司给政治家站台。医疗器材公司给医生提供高回酬,让医生向病人大势推销新产品。这些都是行内公开的秘密。
此外,FDA和医疗器材公司狼狈为奸,几乎所有的FDA领导退位以后都回归这些行业并成为诸多医疗公司的高层。那些稍微良心正义面想举报不良产品FDA的官员,阻力重重,最后还被辞退。除此之外,病人的临床报告也被医疗团队擅自修改,有意识的扭曲病人原意制造良好反应报告,制造伪数据。产品上市后的投诉渠道缺乏透明,其自行上报系统 (self reporting system),投诉的义务落在厂家身上。鉴于利益冲突的背景下,投诉案例近乎零。
纪录片里的资深医生提到:我们不能够再相信FDA,不能再依赖他们。
从众多受害者分享的经验里,导演用心良苦总结了以下的要点::
- Research any device that will be used on or in you. New is not necessary better. 对植入体内的器械进行调研,新的未必是更好的。
- Get a second opinion for any risky or expensive procedure. 寻求其他意见,以确定此手术没有巨大的风险而付上昂贵的代价(费用)。
- Ask your surgeon how many procedures he or she has performed. 确定医生有足够的产品知识与经验。
- Have a friend or family member be your advocate while you’re in the hospital. 在医院里,让家人成为你的后盾,为你出声。
- To see if your doctor has been paid by a medical device company. 确定医生没有涉及医疗器材公司的贿赂。
个人认为,手术前应该自行查清楚问清楚手术风险。不要期待医生主动告诉你,毕竟医生和病人存在利益关系。哪怕是1%的低概率风险,一旦不幸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问问自己是否能具有承担这风险的能力?是否值得去冒风险?不要抱有侥幸的心态。虽然科技的创新是未来改善人类的生活,但是如果掏了大银还降低自己的生活素质,甚至生活无法自理,值得吗?还不如保持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