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4, 2015

花样年华之上海(二)

孔公馆是多伦路上的最后一个景点。看完后已经下午3点30分,天色渐暗,差不多等于我们5点多一样,秋天的黑夜总是来得特别早。站在孔公馆门口,我们乘搭公交到外滩。

母亲依然沉醉在若干年前跟上海团的记忆,嘴里不断唠叨着要去外滩,雀跃万分。明知道她迫不及待,而我却选择从外滩的另一个源头,圆明园路绕过去。今天走了很多路,我不确定家人是否拖着疲惫的双脚。之前提起上海公交微信账号,其实是经过上海妹子的指点。由于巴士还有20分钟才靠站,于是家人选择从1933老场坊徒步到多伦路,走了差不多2公里路。捏指一算,咱们今天也已经走了一整天的路。皇天不负有心人,劳动总与收获成正比。我们徒步的路上,经过无数的水果档口。意外的让我看见新鲜的柿子和无花果,于是停下脚步,买一些让家人尝尝。要碰上这种季节性的水果,还真靠运气!


外滩  (The Bund),是上海历史的缩影,是西方资本家敲开上海的一把钥匙。

1842年,大清国在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与大英帝国签署了《南京条约》。按条约约定:英国人有权居住在上海港口,可是并没有答应给英国人一个租界。 次年,英国领事George Balfour和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谈判,谈判的结果就是-- 划租界:在上海县城以外、黄浦江的河滩上,划出一块提供英国人居住的区域,中国人不允许进来。此后,上海租界就这样横空出世,美租界、法租界等相续辟设。开始时候,在上海英租界登记的英国人只有区区26人。短短的十年内,数字增长了十几倍,法租界更是增长了40多倍。他们扶持了一群新兴资本家和帮会,将上海推上国际大都会的轨道。此后100年,上海成为东方世界最为西化的城市。上海人口从1843年开埠之处的50万人,增加到1910年的百万人口。上海,是上海人的上海,也是外国人的上海。

十九世纪中叶,外滩的路是天晴扬灰、天雨泥泞。
网络照片。
网络照片。
网络照片。

下车后第一座看到的建筑物--  仁记洋行大楼(滇池路100号),在滇池路与圆明园路交口处。仁记洋行(Gibb Livingston & Co) 在鸦片战争前夕成立,创建成立于1843年,由William Forbes 等人经营。同怡和、宝顺一样,是跟随Balfour 首批抵泸的外资企业。主要经营生丝、茶叶、棉花、毛织品及鸦片进出口。1864年,上海仁记洋行代办英商劳合氏公司的水险和船舶检验,鉴定业务,开创了中国办理商检代理业务的先河。当时无论陆海客货运输,还是各种动产不动产保险,在遭受意外损失后,必须持有仁记洋行开具的检验证明,才获得保险公司赔偿。19世纪,仁记洋行在广州和香港等地从事人口贩卖,名曰“华工招募”,故被香港人称呼为“劫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后,仁记洋行业务被充公,而香港维持正常。1962年,仁记洋行被Borneo Company Limited收购。

 
    
益丰洋行(北京东路,31-91号),1911年建,文艺复兴风格。立面沿路直线展开,颐顶部三角形山墙作间断分隔,是中国内现存最长的巴洛克式建筑。


安培洋行(圆明园路97号),建于1907年。1936年前使用情况不明。安培洋行,国别瑞士,创办于1940年。1941年至1948年,安培洋行曾在此办公。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拿马公使曾在公楼设计使馆。橡业同业公会也曾设立在此。



圆明园公寓 (圆明园路115号),建于1904年前后,由近代上海知名建筑师事务所爱尔德洋行设计。是上海最早的英式公寓,体现出英国安妮女王复兴风格。虽然已经百年沧桑,仍可见其美。



兰心大楼(圆明园185号),是建造在上海最早的剧场。1866年由上海运动事业基金董事会投资在上海香港路和圆明园路转角处建造,作为上海“大英爱美剧社”的演出场所。1871年,场所不幸被大火焚毁。1872年,在旧址上重建一幢豪华型的兰心戏院,是上海最早的近代西洋风格剧院建筑。1928年,爱美剧社以十七万五千元卖给一个中国人。1930年,戏院因久失修被拆除。

真光大楼(圆明园路209号),建于1930年,原为中华浸信会联合会办公楼,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墙面锐角状竖线条的装饰,极具视觉震撼力。
 

外滩源14幢历史建筑保护单位:
1. 英国领事馆(1873)中山东一路33号
2. 益丰洋行大楼(1911)北京东路31-91号
3. 银行公会大楼(1918)香港路59号
4. 安培洋行大楼(1908)圆明园路97号
5. 女青年会大楼(1930)圆明园路133号
6. 兰心大楼(1927)圆明园路185号
7. 真光大楼(1930)圆明园路209号
8. 青年协会大楼(1924)虎丘路11号
9. 亚洲文会大楼(1932)虎丘路20号
10. 光学大楼(1930)虎丘路128号
11. 光陆大楼(1925)虎丘路142号
12. 颐中大楼(1930)南苏州路161-175号
13. 仁记洋行大楼(1936)滇池路100-110号
14. 业广地产公司大楼(1936)滇池路120号

走到圆明园路的北口,眼前出现一个被荒废的教堂。铛铛铛铛,最兴奋的时刻到了!我们终于来到新天安堂 (Union Church) 。她建于1866年,是原英国领事馆旁边的原联合教堂。在1901年又扩建,仿维多利亚时期的罗马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活泼又庄重。建筑的总体呈十字结构,中间有33米高的八角形尖塔。



与新天安堂朝暮相对的是上海第一个划船俱乐部旧址,建于1904年。

 
  


走到这里,很快就到达外白渡桥了。原名为“威尔斯桥”,是座木桥,由供职于怡和洋行的英国人威尔斯和宝顺洋行等20位经理或鸦片巨贩凑资而建的。经过4次改建后,于1907年由英国进口钢材、技术与工艺完成建造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外白渡桥诞生使用至今年迈百岁,每昼夜车流量仍然维持在2.7万辆左右。
  
外白渡桥建成于1907年,这是施工时的照片


再走一段路,立刻抵达人民英雄纪念碑。夜幕低垂,我们站在浦西望着对岸嘴的钢铁森林,历史遗留下的万国建筑群和对岸陆家嘴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冷风凛冽,无情的在每个人的脸上掠过,却刮不走我们对她的迷恋。


 


外滩我一共去过两次,每次都是天黑抵达。回来后猛然发现自己竟然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只能安慰自己遗憾也是一种凄美。

唯一的照片。


以下是我网上收索的一些资料:



外滩1号甲,信号台。初建于1883年,是亚洲最早的信号台之一,也是上海仅有两座阿塔努布式建筑。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上海部分外国侨民回国参战,此碑便是为纪念他们之中所立,碑上刻有死者姓名和“功炳欧西,名留华夏”的铭文。上海沦陷后碑日军拆毁。
 

外滩1号,原名为亚细亚大楼(Asia Building),建于1913年,是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办事处。史称“外滩第一高楼”,是上海高层建筑物最年长的建筑。18世纪以后,民间多舍弃以油盏灯、红烛照明的习惯,而改用火油灯。旧中国民间和工业所用的石油,多由美孚洋行从印尼进口,而上海市中国最早进口石油且销量最大的口岸,由著名商人叶澄衷包销。1900年美孚在上海设立公司,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于1907年在上海成立办事处。亚细亚公司是英国壳牌运输贸易公司与荷兰皇家是由公司合设的子公司,总公司在伦敦。1904年美商德士古火油公司到上海设分公司,开头声势超过亚细亚。三家为争夺中国市场均使尽浑身解数。不久,中国人自己的光华石油公司建立后,这三家十分恐慌,相互勾结。租界工部局不给光华加油站发执照,三家更以降价使光华经销的火油销售困难。最后,光华终被美孚收购。而亚细亚公司每年的时候销售数量,占中国需求量的四分之一,大赚其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亚细亚公司被日军占领,公司英籍人员多逃亡重庆。新中国成立后,其在各地的分支机构纷纷歇业。1966年10月24日,中国太平保险公司获得房屋使用权。


外滩2号,上海总会 (Shanghai Club),设建于1862年,为文艺复兴建筑物,是上海最早的外侨俱乐部,又称为皇家总会。内部有当时世界最长的酒吧吧台,长达34米。三角形电梯时西门子公司制造,已有90余年历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总会被关闭。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解放后,上海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肯德基在泸的第一家分店 就开在这里,后因过于“平民化”不符合周围金融街的风貌所以关闭了。现为华尔道夫酒店。


1908年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从静安寺到广东路外滩上海总会。

外滩3号,于1916年竣工,为英资天祥洋行物业。大楼早期的中文名为“友宁大楼”。1914年由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将原来的3层砖木结构房屋改建为6层大楼。该楼曾有20余年为英商有利银行使用,也称有利大楼。其上海分行的开设比著名的渣打和汇丰银行都早。1937年,淞泸会战开始,保险公司无法担保战争损失,导致资金冻结。英资有利银行乘机购得改楼产权。1949年,有利银行撤出上海。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2004年1月,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所。



外滩5号,原为日清大楼,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1925年建成。日清公司全称日清汽船株式会社,是日本近代在华最大的航运公司,上海人称它为日清洋行。1945年日本战败后,中国政府接管了日清大楼,改名为招商局办公大楼。1996年10月30日,该大楼通过房屋置换,由锦都实业总公司装修后作为出租商务楼,并改名为锦都大楼,底层东部现为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外滩支行使用。


外滩6号,原为中国通商银行大楼,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的典型建筑。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银行,成立于1897年5月27日,创办人是盛宣怀。1906年翻建,由英姿玛礼逊洋行的格兰顿(F.M.Gratton)设计,建筑风格为仿哥特式政厅式样。上海开埠后,洋行不断开设,为融通资金需要。法、德、美 、俄、日、荷、比等国在外滩开办银行,其中英资汇丰银行资力和印象最大。外资银行通过对清政府提供贷款,垄断国际汇兑,控制中国关税,凭其特权发行纸币等,长期操纵上海金融市场。当外资银行陆续占领上海时,中国最早自办的第一家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诞生。中日战争之后,洋商银行把持中国金融业。清政府为挽回利权计,招募商股设立该行,作为整理金融币制之枢纽,下令抵制洋商钞票,发银两、银元两种货币取而代之。此楼现为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属高档消费场所。


外滩7号,原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1876年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了电话,翌年就传到上海。这年1月,上海轮船招商局就装用简易传声器(即早期对讲电话),1881年租界内已有外商在外滩等处立杆架对讲电话。1882年2月丹麦商人开办的大北电报公司在外滩7号建立了上海第一个磁石人工电话交换所,3月1日开通电话。翌年,英商开办的中国东洋德律风公司接办经营。1883年起,英、美、德、日等国又相续在上海设立电信公司,垄断了中国的国际电信,不仅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通信主权,而且赚取大量的白银。清政府轮船招商局督办盛宣怀为对付外国电报公司入侵后,李鸿章奏请朝廷批准盛宣怀担任中国电报局总办。于是命令大北公司拆除非法设置的旱线,迫使外商尊重中国的主权。1881年12月28日,中国第一条长途公众电报线路-- 津泸电路证实开通,上海电报局正式对外营业。1908至1909之间,发报机房及其设备作使用较为先进的韦氏机。随着电报的普及化,原租的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已不敷使。1995年在外滩房屋置换中,泰国盘谷银行 (Bangkok Bank) 获得此大楼的使用权,现为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和泰国盘谷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
  
大北电报公司在外滩设立第一个电话交换所,电话开始成为大众的通讯工具

照片上是留着长辫的男接线员。

外滩9号,建于1901年,原为旗昌洋行大楼 (Russell & Co.)。设计者是英国资本通和洋行。19世纪,远东最著名的美国资本企业旗昌洋行于1846年将总部迁往上海外滩9号,在此经理了它的黄金时期。早期主要在广州从事鸦片航运和贸易,鸦片战争后移师到上海,成立旗昌轮船公司,一度垄断了长江航运。到19世纪60年代后,旗昌洋行的经营发生严重困难。1870年,旗昌洋行被迫收缩投资和变卖资产。1877年,旗昌轮船公司联通外滩9号的办公室大楼,以220万两银子的价钱卖给受李鸿章保护的轮船招商总局大楼(盛宣怀投资白银220万两)。此楼外观仿复兴式样,每层有石板腰线,东方二、三层的里面,采用古典柱式,二层为多立克式,三层为混合式,石料为红色花岗石。解放后,轮船招商由人民政府接管。现为世界顶级品牌夏姿上海旗舰店。
  

外滩10-12号,建于1923年,耗资800万两白两,原位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现为浦东发展银行。底层中部突出一个八角形门厅,由此进入宽敞的营业大厅。门厅的顶部有8幅马赛镶拼成的壁画,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的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大城市的建筑风貌。画旁有文字“四海之内皆兄弟”。三扇青铜大门和两旁的铜狮子,由英国专门铸造。据说铸成后立刻将铜模毁掉,狮子成为绝版珍品。现在那对铜狮子是仿制品,真品在博物馆里。此楼被誉为“从苏伊士运鶴到白令海峡最考究的建筑”,也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


外滩13号,海关大厦,建于1927年。此楼外立面的大钟为亚洲第一大钟,世界最著名的大钟之一。仿造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在上海组装。海关大楼最显眼也是最特别的是顶上那庞大的钟楼,与英国的大本钟出自同一制造商,结构也一模一样。每逢整点奏威斯敏特报时曲,现改为东方红乐曲。


外滩14号,原为德华银行,建于1890年。德国对华贸易有了发展,13家德国银行联合组成的德华银行购下此地块并发展,对原有的4层楼“东印度式”房子稍加改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中国政府对德宣战,按国际惯例收回德国在华财产。德华银行则由中国交通银行负责接管。解放后,改为上海总工会所在地。交通银行大楼是1947年外滩最后建成的一幢楼,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属近现代主义风格。


外滩15号,1902年竣工,原为华俄道胜银行大楼,现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外滩16号,原为台湾银行。台湾银行原为日商银行,是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之后,日本在台北开设的,1911年又在上海设立分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台湾一行划归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所有。现为中国招商银行。

外滩17号,原为《字林西报》大楼,是上海第一幢高层建筑。《字林西报》起初只是一份4页的英文周报,刊登商贾行情、船期航班等交通信息。后因时常刊登英租界当局文告、新闻公报,被称为租界工部局的喉舌。1951年停刊。大楼室内白色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墙面,金色马赛克穹庐顶,非常气派。现为友邦保险大楼(AIA Group Limited)。

外滩18号,建于1923年,是一栋近九十年历史的市级景点保护建筑,原名麦加利银行。曾是英国渣打银行驻中国的总部。当你走进那精致古典的双色青铜大门,迎面而来的是希腊风格的门厅。那四根大理石巨柱则来自200年前意大利Tuscani教堂。大堂里高达3米的红色灯饰,毫无疑问传达出意大利时尚的精致。


外滩19号,原为华懋饭店大楼,是上海现存最古老饭店之一。1854年建造,由地产大亨沙逊投资,又名沙逊大厦,被誉为“远东第一楼”。当时顶层10楼整层都是沙逊先生的私人空间。据说沙逊本人喜欢在周末穿着便服站在具有360度事业的顶楼上欣赏黄浦江。1906年翻新,成为中国第一个安装电梯的建筑。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是上海最豪华的旅馆。


外滩23号,建于1937年,现为中国银行。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分东西两幢大楼,西大楼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大楼时主楼,高15层,地下层两层,共17层。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其他栏杆及窗格处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每层的两侧有镂空图案。


外滩27号,原为怡和洋楼,由怡和洋行出资于1922年翻建。1955年被伤害市外贸局占用至今。大楼的设计者为英姿思九生洋行,呈复古主义派的建筑风格。


上海华界沦陷后,租界成为“孤岛”.1937年12月3日,日军庆祝胜利6000部队武装穿过外滩、南京路,如入无人之境,租界当局只能听之任之。

日本开进租界。
      

 之后,日本兵与英美兵在外滩共同站岗,“和平共处”。




南京路起源于1851年,从外滩通往河南路抛球场的花园弄(Park Lane)。1865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正式定名为南京路。自1905年至1911年,犹太人哈同在南京路铺硬木路面,道路两侧地产一半属于他。 1908年3月,通行有轨电车。南京路,在半世纪就是上海一等繁华之地,全盛时期有400多家商店,其中四大公司为市百一店(大新公司),永安公司,上海 时装公司(先施公司)和第一视频商店(新新公司)。每天有150万人次,相等一个小国家的人口,在这里摩肩接踵。
1870年的南京路原貌。

闲逛过后,我们决定到南京步行街解决晚餐问题。所谓步行街,更像是霓虹灯一条街。各种商场、各种时装店、各种小食店铺与餐馆。


最后,我们选择了王家沙老店享用晚餐。吃过晚饭,惊讶的发现才六点钟,我们还以为夜已深...




于2015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