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4, 2015

花样年华之老上海 (一)


我对上海的印象很模糊,记忆只是肤浅的停留在小时候银幕上围绕着黑帮以及许文强和冯程程的爱情故事。 一座像谜一样的城市,孕育着各种资产阶级、殖民主义不可告人的秘密。生活在镁光灯下女人,浓妆抹艳,扭着腰肢、抛着媚眼,矫情的在唱: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洋房、汽车、舞厅、酒吧等,这些在中国前所未有的玩意,有如雨后春笋的粉墨登场。托老爸的福,这次我终于来了。走在低事风尘的弄堂里,我想去挖掘尘封多年的历史故事。

抵达上海,已经是凌晨时分。我在机场蹭了个免费WIFI报平安,背着行李,打了个的到表弟的公寓去。承蒙表弟的用心,出门前特地秒拍公寓楼下的情景,加上我自己从百度地图搜索过公寓附近的全景图,我居然当起活生生的导航给司机带路,司机还误以为我曾经来过。科技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不禁令人叫叹!就这样,我们一行四人入住表弟的公寓,冰冷的空间顿时热闹起来。房子虽不大,差不多六十平米的空间,足以满足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客厅、厨房、浴室、房间,还有一个小露台。


早晨,温暖的阳光照进露台,一盆盆的植物散发出自然的芳香。秋初的上海很舒服,我们实在是舍不得把眼睛睁开。打点好一切,我们到楼下对面街吃兰州拉面。店面不大,踏入店里马上就有一个下地下室的小台阶,抬头既可以看到菜单和标价,楼上是招待客人的餐桌,经营模式和我两年前在西宁看到的差不多一样。不久,老板娘就端上了几碗热腾腾的拉面。特别提醒,中国的餐饮份量很大,绝对不是我一个人可以驾驭。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找回两年前的味道,这种入口顺溜的柔韧与弹性的口感,逐渐从舌尖上褪去的味蕾又马上被启动了。

在上海的这段日子,我们都是全程搭公交的。当中的法宝是百度地图,秘诀是出国前必须先下载个离线地图,还有离线导航。做好这个步骤会提供你在旅途中的各种方便。中国的公交站都有个站牌,站牌上有显示各路线的巴士和巴士始发和末班车时间。车票为2元/人。这里人人自动自发排队的,我们曾经站错巴士停靠点,后来又重新狼狈的跑到巴士停靠的地方,结果被当地人误以为是不排队的中国人,于是被教训了。注意300号开始的公交皆为夜班车,从夜间11点开始到凌晨4点结束。我们苦苦等待300多号的公交,半小时后一位好心的大侠告诉我们等候其实是夜班车。此外,您也可以在微信加入上海公交账号。卫星会追踪每一辆公交车的动向,你可以通过微信查询该公交站以及公交编号,以得知下一班公交到站的时间,非常实在。微信还有一个“到站提醒”的功能,而且巴士上有LED 电子牌显示路线以及报站。

唠叨了一大堆,终于要开始写游记了!

首先,我们先到一个叫1933老场坊的地方。如名,是1933年由工部局出资兴建的,由著名的英国设计师设计。工部局的业主是浙江人余积臣,承建上海早期租界不少西洋建筑,单单建筑物和设备的花费就耗资白银三百三十多万元。其营造者是余老前辈的大弟子,香港建筑界的风云人物孙德水。除了香港繁华的中环皇后大道的大建筑外,孙德水于1949年承建泰国曼谷机场。话说回头,老场坊实际上是一座宰牲场,共5层楼。走进大楼有如进迷宫一样,高低错落,廊道盘旋,空间布局奇特。全世界这样格局规模的宰牲场也只有三座,而1933老场坊是唯一现存完好的建筑,其他的也都无从可寻了。


左下:用来驱赶畜生的牛坡。



对面的建筑物。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

多伦路,路不过550米长,却在中国近代史上居住着众多的名人,鲁迅也曾经生活在这里。这条用石块铺成的道路,可说是二三十年代文化界的大本营,一群左联作家,诸如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以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等人,曾在此频繁地进行文学交流,连中华艺术大学旧址也曾经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的会场。


入口处附近的小红屋,就是鲁迅故居,现在已经改成西式餐厅。鲁迅46岁从广州来到上海,在上海整整生活了九年,直到1936年逝世。在上海期间他陆续出版了9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文人一贯给人的印象是儒雅且文质彬彬的。可是在那个流行文化思潮的年代,鲁迅却铁定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如宋庆龄说的,“你的生命并不是你个人的,而是属于中国和中国革命的!”1930年鲁迅参加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左联”领导工作。期间,还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 。2005年出版的《鲁迅全集》修订版,总字超过300万,看来后人要通过文字读懂鲁迅,已非易事。 

 
在鲁迅故居的对面,多伦路59号有一座采用中式建筑风格的西方宗教建筑,鸿德堂。在中国仅此一处,极为罕见。教堂建于1928年,由基督教北美长老会创办,以纪念美国传教士、美华书馆负责人费启鸿。教堂里面可以供游客参观。


 很喜欢这些带有浓厚文化气息不知名的洋房。




多伦路拐角处119号,夕拾钟楼,取自鲁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

 


多伦路123号,非常有名的老字号Cafe-- 老电影。



多伦路201弄2号,原中华艺术校址。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此召开,从此标志着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展开,谱写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光辉篇章。


永安里,这栋长长有遮阳的三层楼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新式石库门建筑。由于战乱,一些有钱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涌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建筑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随着房价飙升,他们只租不卖。老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这些建筑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永安里是由当时知名的永安公司为其高级职员建造的宿舍。


多伦路250号,建于1924年,外墙采用阿拉伯纹案浮雕,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物,即是孔公馆。孔祥熙于1914年和宋霭龄在日本结婚。国民党定都南京后,孔祥熙出任工商部长,后任中央银行总裁,再任财政部部长和行政院副部长。抗战前,孔祥熙主掌财政,为了源源供给南京政府大量的军政费用,帮助蒋介石出动百万兵力,对抗工农红军撤离中央苏区辗转长征,增加人民税收,使人民生活日益穷困。蒋介石对日本侵华退让而对内镇压,引起全国各阶层人士不满,导致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抗战前,宋霭龄曾伙同宋子良、陈行、徐堪等在上海组织七星公司,专做证券、标金、棉纱、面粉等的投机,在交易市场上多次掀起风潮,但由于有蒋介石的庇护,终于无事。抗战期间,孔祥熙及其家属利用所掌握的权力,谋取私利,大发国难财。而孔家的商业,主要由宋霭龄和长子孔令侃、次女孔令伟经营的。1939年时,宋霭龄在美存款,居重庆政府“所有要人在美国银行中的存款的第一位”,被美国记者赛利文称为“中国人民的钱袋”。西安事变时,蒋介石被扣西安,南京形成两大中心。一是何应钦的公馆,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军事中心,主战派的大本营;另一处就是时任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的公馆,这里成了宋美龄的行宫,既是国民党南京政府的行政中心,也是主和派的中心据点。1947年,孔祥熙携全家移居美国,公馆闲置。辗转多年,他们的四个子女中,除了长女孔令仪,其他弟妹令侃、令伟与令杰继续纠结在“权与钱”中。而孔令仪,则被誉为豪门家族中最后的贵族。

 


多伦路210号,现为康复理疗医学中心,原为白公馆,由上世纪二十年代白崇禧所建。台湾名作家白先勇的童年就是在白公馆渡过的。

在战火连连的年代,当大多数人连吃的都成问题的时候,有些人却继续生活在大洋房里。


于2015年10月23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