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04, 2016

查干湖 搏斗在零下20度


2015年的最后一天,在曾通屯待了六天以后,上帝不负所望的圆我们看雾凇的梦,我们坐上火车继续前进。

从吉林到长春35分钟的高铁,再从长春到松原两个半小时的动车,加上换乘的等候时间,我们就这样折腾了整整一天时间。这是我第一次乘坐中国高铁,车厢里面特别干净,尤其洗手间设计地和飞机上一模一样。车厢上面有个烟雾报警器,如果有人吸烟会报警甚至发生设备故障,所以全列车是禁止吸烟的。进入车厢的对面有个铁架,里面挤满各种巨大的行李箱,装的都是游子满满的爱与思念。我上车后,腾出个空间,把我们的大小包暂时挤了进去。高铁快速前进,待我上完厕所,还没有来得及坐暖位子闭上眼睛养神的时候,我们已经到达目的地。

步出火车站,天已黑。是的,长春还是属于东北一块,冬天时候黑夜来得特别早。我们成功买了车票,虽然松原也不算是中国其中的大城市,可是由于跨年的关系导致庞大的客流量,我们只弄到一张坐票,剩下两张站票。长春站里面挤满人,我们连坐下来的位置也没有。于是到车站里面的肯德鸡叫了套餐,决定抵达松原后好好休息不再出来觅食。冬天也许是浪漫的,可是冷天气叫人特别不想出门。

我特别喜欢在跨年在火车上渡过,静静的观察游子们回家的心情。我的左邻右舍以及前面的,都带着归心似箭的心情。这些90后忙着给家人发微信,每过一站都和妈妈交代,好让家人安排接站时间。他们都是中国一胎制政策下的产物,有的声音娇嫩,有个刚强。妈妈老早煮好孩子爱吃的食物,等待着他们归来。脑海中闪过一家大小团聚的画面,温暖的感觉洋溢着整个车厢。

等到火车再次靠着的时候,天色全黑。由于火车站正在扩建,我们必须绕路走了一段很长很长的路,背囊越背越沉。终于走到十字路口,正在陌生的城市寻找方向感的时候,我们看见对面有个宾馆。于是,今天就决定入住这里。房间干净但是空间很小,不过如果暂睡一宿倒也无所谓。好笑的是,我们洗澡的时候,发现水特别烫,原来是冷水用完了。我只听说过没有热水,没有冷水的事倒第一次遇过。前台的工作人员说,宾馆安装总控制器来控制水的温度,也只有老板能解决。可是老板放假了,联络不上,于是劝我们放弃冲凉。松原是吉林省内的蒙古自治区,早听说过当地人不太洗澡,可是我们南方人喜欢洗澡啊。心里明白这不是前台工作人员能力范围的事,所以争论也是多余的,只能算自己倒霉了。幸运的是,没多久,水的温度又恢复正常。奔波了一整天,终于能高枕无忧了。


2016年的第一天,我睡到自然醒,其实我更期待继续赖床。可惜今天有个任务必须执行,就是到对面的客运站买到查干湖的巴士票。我以为一路南下,我们往越来越温暖的目标前进。其实我是真错,大错特错。出门前,我身上只披着一件羽绒服。踏出宾馆的那一刹那,冷得直在哆嗦。这城市怎么风这么大?怪风,快把我吹歪了。我努力保持直平线的姿势行走,双手躲进口袋里,脖子缩进羽绒服,耳朵冷得发红发麻。后来坐在班车,窗外皆是一排排的风车,呈现眼前的是一座活生生的风之城!客运站离开宾馆约十分钟徒步路程。车站没有大荧幕显示班车次数与时间,售票员只会告诉你最快的车票时间。比如,如果说1030的赶不上了,千万记得问下一趟的,要不然售票员会告诉你卖完了。他们也不会告诉你最后的班车时间,貌似电脑系统没有显示。因为这个奇怪的系统,起初以为今天没有车票了,害我连续跑了车站两趟。查干湖有分成南湖和北湖:南湖是一个风景区,冬天结冰没啥看;北湖就是传说中的打渔场。我们买到穆乡的车票 RMB 12,从穆乡到打渔场还有7公里路程,上车再补3元直达目的地。抵达打渔场后,再包车到湖中央。南湖与北湖距离20多公里,如果买错车票,从南湖包车到北湖费用大概300元。


查干湖(简称查chǎ 湖)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人自治区。 查干湖,蒙古语的意思是白色的湖。每年的冬季在冰封的几十公里湖面上,在严冬二三十度下,蒙古族开始在湖面上打眼下网,用人力与马力的保持着传统的渔业方式。他们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被完整保存下来的渔猎部落。


自古以来,中国中国北方西边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而东北大兴安岭的,主要都是渔猎民族的地盘。冬捕始于辽金时代,也就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崛起的年代。他们源自于黑龙江以及长白山区域,以渔猎为生计。

据说千年前的辽帝,每年过了春节,都会浩浩荡荡的带着团队上冰,扎营留宿。他们把冰刮薄,喜欢看见冰下的鱼儿自由嬉戏游动。然后将冰击碎,把鱼活捉上来,制作“鱼头宴”,祈求新的一年丰足有余,和顺安乐。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期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后半部,就有介绍查干湖的片段。


2008年查湖冬捕奇观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以一网16.8万公斤创下采用原始方式冰下捕鱼量最高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每年12月28日开始冬捕旅游节开幕仪式,维持两个月左右,这段期间每天都有冬捕。我千里迢迢排除万难来到这里,也就为了看这个流传在冰封雪地的千年技艺,这个极具传统色彩的渔猎 民俗。

12月28开湖捕鱼当天有“祭湖醒网”仪式,一群人穿上传统蒙古族衣服,祭拜湖与天地,祈求今年丰收。开幕前夕与当天会开冰捕鱼,在每网数万斤的鱼中,选出当天最重的鱼,称为当天的头鱼。头鱼享有寓意吉祥的好预头,历来都是游客争抢的“彩头”。2015年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的头鱼拍出 78888元的天价,是2014年成交价的两倍多。


由于开幕当天吸引了10万余游客,不是一般拥挤,加上我对这些表演没有特别期待,所以理智的避开高峰期。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查干湖冬捕名气大震,加快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的步伐。小镇不大,只有几条井字形的马路。镇上各种旅店与宾馆,不过住宿条件还是比较一般。整个小镇几乎没有淋浴间,室内带有卫生间,就是有自来水能认真洗漱和上厕所的那种,貌似少数民族都不爱洗澡。下车后,我们跟随一个女人到她姐姐家住,火炕间100元。房间宽敞,足以睡五个人,房内还有餐桌。我一直认为火炕是古人的智慧遗产,它简化了蒙古包升火的操作方式,在严寒苛刻的条件下更有效的传达热量。可惜的是,我们的房间紧挨着厨房,高效率的热量传达导致我们宛如烤在热锅上的蚂蚁,简直是煎熬。

旅馆前面

放下行李后,我们到小镇上走走,物色明天上冰的包车师傅。冬捕的现场在冰面上,距离小镇还有10多公里。我们挨家问,发现宾馆报价比路边的还高。宾馆报价介于200-300元之间:200元的是放下游客司机返回小镇拉客;而300元的则不回来拉客,乘客要是冷了可以上车取暖。后来我们街边捡到便宜,才100元,马上成交!上冰回来后发现房间角落处摆放着捕鱼的道具。其实在开发旅游业之前,这些宾馆都靠打渔为生。他们肯定有亲戚干这活,把顾客介绍给亲戚后再赚提成,所以报价就偏高了。






凌晨五点,当你还在酣睡在睡梦中的时候,渔工们已经全副武装浩浩荡荡的分成三辆马车上冰准备作业。每天渔场会有4张网出发捕鱼,每张网的渔老大称为渔把头,蒙古语为英雄的意思,每组渔工多达60人,包括鱼把头1名、二下手1名、跟网人12名、打镩8人、扭矛、走钩各4人、小套(小股子)20人、送旗(灯)4人、打更2人、车老板3人、其他杂活等共60人左右。




 
冬季水面冰封后冰下的水温保持在零上4度左右,在这样温度下,鱼会榨堆儿呆在一个地方不动。而扎堆儿的鱼群究竟呆在什么地方则要完全凭渔民的经验了。下网的地点每天都不一样,下网起网的地点由渔把头决定,赶在天亮前抵达目的地。对于渔把头来说,产量与面子是对等的,四张网暗地里较劲谁的产量多。如果捕得不够就是下网地点选错了,经验技术不如人;如果产量多,就能在众人面前建立威信。此外,渔把头还得避免团队踏上没有封冻的裂缝。人和马一旦踏上裂缝而落水,分分钟会赔上性命。


约半小时后就能赶到下网点,然后渔把头按人员技能、素质及体力等情况负责指挥整个过程,便开始人凿冰窟、人工布网、穿杆引线、铁钩矫杆、马拉绞盘等一整天的劳动。大家试想一下,要在捕鱼现场周长两千多米,下重八千六百公斤的巨大捕鱼网,究竟是如何办到?首先,必须定位“下网眼”,然后朝两边的冰面上打很多个洞洞,再把渔网沉到水里,最后在“出网眼”汇合,收网。“下网眼”和“出网眼”的距离是渔网围成的圆的直径。在这个机械化的年代,查干湖依旧保持最原始的人力与马拉绞盘来执行任务,不带任何现代工业色彩。
 






由于找不到凌晨出发的车子,等我们抵达的时候,已经天亮了。看到点缀着远方的小黑点,就知道我们已经找到渔把头了!



他们在厚达60公分的冰层打洞,凿开一个2x1公尺的长方形冰洞,这个洞是用来下网用的“ 下网眼”。人工打洞3人一组,一个打洞,一个掏碎冰,另一个休息,一个方向的网至少2~3组人。打洞的工具是一个“十字架”,“十字架”的脚是一个很大的尖头金属凿子。“十字架”的横梁是手拿的部分,提起来,凿下去,冰就碎了。这家伙相当重,宝宝提不起来。






接着在离开大约15公尺远的地方打一个直径30~40公分的导网洞(称它为A洞),再从下网眼穿进一根超过15公分的细长竹竿,竹竿的尾端就是拉着一条水线、大绦和渔网。大绦是整个渔网最结实的受力线。人控制穿杆走向,穿杆带动水线,水线用来找大绦,大绦带渔网。在冰层底下穿到A洞。





 
但是竹竿并没有从A洞被取出,而是在同样远的距离,又打了另外一个B洞。人工用铁钩子伸进A洞,挂住穿杠并且控制穿杆的方向,让它在冰层下带着水线依次穿越到达B洞,后面接着还有CDEF洞。




 
等到水线通过第一个导网孔,工人就能通过水线把大绦拉过来。当堆成山的渔网逐渐向两侧下到水中展开,网入水越多阻力越大,人根本拉不动,这时候马拉绞盘就必须上场了。绞盘放在导网孔的上方,绞盘上面的黄线应该就是从水里拉上来的大绦。从一匹马、到两匹马、三匹马转动绞盘,拖动大绦,大绦就把网拉到这个导网孔。





 





接下来就是不断的重复:人导穿杆、穿杆带线、拉线找绦、绞绦拖网。

自High。

而这只是其中一侧,下网眼同时还有另外一个方向也走网,两侧的网各自形成一个半圆形,最终在“出网眼”会和,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超过2000公尺的网,覆盖面积约在8平方公里左右,需要靠人力在冰层在5个小时内凿150个洞才能完成穿网,这是一份非常辛苦的活。

忙碌了整天,累坏了的时候,就直接躺在冰面上休息。

在冰天雪地里,马是人类真正的朋友。浑厚的马臂,高大壮实,既能操又忠实。寒风刺骨时,它拉你。冻得连皮毛都结成冰喳子,它们依旧任劳任怨的为主人干活,由始至终没有放肆!谁说马儿任性!



马匹的tea break,准备着下一场的战斗!


湖中间有个架在爬犁上的小木屋,最多可以挤5人,当渔工们感觉冻得时候就到小屋里休息一下。

 
冰上娱乐项目




中午1230开始收网,出网时候,冰层底下水随着出网口渗透出来,浸湿了我们的鞋子。尽管如此,每个游客依然充满好奇心围观。这时候有人开始在湖边卖鞋套,有的甚至缴付了100元直接到正对面的卡车上,以霸占个好的摄影位置居高临下。渔工们首先从水底把穿杆拖出来,接着把水线拖出来,最后再把大绦拖出来。



然后渔网上面的大绦就会放上马绞。绞盘转动起来,就开始把渔网拖出水面。这时候,需要六匹马。

 






事实上,在出网的前两个小时内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一网拉出来都是满满的鱼的场面。







由于渔网有好几公里长,绞盘肯定不能一次性全部绞完。于是每次只拉动一段距离,称为“一拉”。




每“一拉”结束,工人就把绳子上的扣子解开,然后把两条渔网向两边摊开(因为渔网对折成一个圆),然后又把扣子扣到出网口的渔网上面,开始新的一拉。








从一张餐厅那么大的冰洞下网,到水里全靠手感以及马力拉动,最后堆成几层楼高的渔网。一切手艺、经验、自制工具都是先辈遗留下来的智慧。


当鱼开始打捞上来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告诉你今天到底捕捞多少鱼。渔工和游客看着渔网不断拉上来的时候,面部表情都是期待与紧张的。





 

这样循环20多次,等到最后几拉的时候,才开始有大鱼出现。每当零零碎碎的漏网之鱼出现,买鱼的游客便疯狂的跳进网中抢鱼。由于今天是1月2号,人群相对多。出网的时候发生状况,警察中止一切出网活动,把围观的人群驱散,连停靠在出网眼正中间的大卡车也被赶走,可怜的100元白白牺牲了。据说曾经有人因为抢鱼失控而掉进冰里。


两个小时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随着围成的圆缩小,加上鱼本身的重量,所有的精华沉底到最后才被捞上来。出了一段网后,渔工们还必须把网子里的鱼扔到旁边的小拖车里,以减轻渔网的重量后才能继续收网。所以压根儿不必抢,留到最后的,必定是最好的!






最后的大丰收,超过8斤10斤的鱼,比比皆是。





有没有发现查干湖捞上来都是大鱼,和漠河的小鱼差太多了!原来查干湖的渔民,世世代代都遵守一个行规。他们用的捕鱼网孔遵照传统保持疏织,网眼均为六寸,以确保鱼龄在五年以下的幼鱼可以成为漏网之鱼,确保湖区生态平衡,让子子孙孙都有渔获。
 
 


鱼上岸后,瞬间结冰。



新的一年,祝大家年年有“鱼”。



选好鱼的人们,到旁边的卖鱼场排队,称好重量付钱后,满意的离开。





冬捕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古人智慧以及体力的巅峰结合。这么大的工程,必须要有经验的渔把头指挥整个工作流程,以及渔工们的配合。据说这些渔工的工资并不高,每天迎着刺骨的寒风重复着繁重的工作,从早上五点开始作业,如果出鱼一般,加上善后工作则四五点可以收工;如果遇上大丰收,他们恐怕会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才能休息。在人类与大自然的角逐中,在千里冰封的严酷条件下,人类不计较的各司其职,发明了独具匠心的工具,千百年来的劳动与智慧向大自然讨伐财富。所以请大家不要偷窃这份来之不易劳动的成果。



点钟,赶着马儿,带上渔网、移动小屋,曲终人散。

 



回到旅馆,新鲜的鱼已经送到店里面了,比我们更早一步抵达。


全鱼宴





隔天徒步到冰上看日出,嘎嘎冷。








再见了,查干湖。






舌尖上的中国:自然的馈赠



路线:


【交通】:(1) 吉林--长春 高铁 31.50元; (2) 长春--松原火车 13.50元;
            (3) 松原-- 查干湖 大巴 15元;  (4)  查干湖--冬捕现场  100元/车
【包车师傅】:刘先生 15134309300,13943308481  查干湖关东渔王右侧
【住宿】:圣湖海鲜馆  100元/火炕间



于2016年1月3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