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15, 2016

北国童话哈尔滨之二

为了适应东北寒冷的气候,我们在哈尔滨住了两宿。

宗教是西方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哈尔滨城乡各地。今天我们决定参观哈尔滨其他教堂。

圣阿列克耶多夫教堂 Alexeevsky Church


圣阿列克耶多夫教堂,位于果戈里大街上,就在路旁,公交上能看见。她是日俄战争时期的产物。东欧尤其是俄罗斯一度兴盛东正教,最早由雅克萨之战的战俘阿尔巴津人带入中国。早期在哈尔滨建立的东正教堂多为随军教堂,供中东铁路附属地驻防军使用。十月革命后大批白俄罗斯居民涌入,哈尔滨便成为东正教在远东的中心城市。1907年,随调防的俄军从公主岭迁来哈尔滨,1931年按俄罗斯建筑修建这座的教堂。16世纪以后,俄罗斯推翻外来民族统治,成为中央集权国家后,教堂逐渐摆脱君士坦丁堡圣. 索菲亚大教堂的造型与风格,而趋向具有俄罗斯建筑。随着解放后中苏关系转变,俄侨陆续离开哈尔滨,再经过文化大革命,许多教堂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1980年修复后如今成为哈尔滨天主教堂。这里没有圣.索菲亚的名气大,所以我们全程包场!






 

东直大道三大教堂


圣母守护教堂和尼埃拉依教堂紧挨着、耶稣圣心主大教堂则在对面。

抵达教堂的前天下过一场雪。教堂的屋顶上,楼梯上都覆盖着薄薄的一层雪。

圣母守护教堂 (the Orthodox Virgin Mary Patron Church) 始建1902年,是东正教的一个墓地教堂。教堂以乌克兰人为主,故有乌克兰教堂之称。教堂原来在果戈里大街,为了守护在修建中东铁路、镇压义和团及日俄战争而死去的俄人亡灵,1922年中东铁路局出资修建一座规模较大的教堂。 1930年,新教堂迁至于东直大街,按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风格重建而沿用至今。






尼埃拉依教堂 The German Lutheran Church(德会教堂,现为基督教堂),是德国侨民在哈尔滨建造的两所教堂之一。1914年由德国人倡议,建筑为北欧风格哥特式,风格简约,少用雕饰,只以尖拱和倾斜的屋顶强调其高度,采用红墙和绿顶构成鲜明的色差。



耶稣圣心主大教堂是一座波兰侨民建造的天主教教堂,现在还对外开放做礼拜,不过里面是谢绝参观的。


参观完毕,我们到大街后巷的小店吃晚餐。吃饱后约四点,天色已经全黑。于是,我们再乘坐公交返索菲亚教堂拍夜景。天空,竟然飘起了小雪!这是我在哈尔滨的第一场雪。

  



晚上八点,我们赶紧返酒店取包。今晚乘搭夜火车前往中国最北的地平线-- 漠河。





各大教堂分布:



【交通】哈尔滨到漠河卧铺   RMB 235 + RMB 40
【住宿】汉庭酒店(新阳路)三人间 RMB 111




于2015年12月14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