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02, 2013

喀什(六):高台民居


天气很热,从老城区到高台民居距离应该不远,可是我却仿佛走了半个世纪。走到小钟楼,对面有专卖陶器的一条街,越过马路穿过荒地,就到达高台民居。
 



高台民居,在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的黄土高崖上。高崖两千多前就存在,一千多年前维吾尔先民在此建房安家。公元九世纪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把王宫建在高崖的北面。高崖的北坡和南坡曾经连为一体,后来被洪水冲断,南北分隔。北崖既今喀喇汗王朝王宫所在地,南崖就是现在的高台居民,既侍候皇帝的工匠。高崖黄土上,现有居民640多户,4000多人,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




经过千年历史发展,远远可以看见高崖上形成了奇特的民居建筑。可惜,数百年的生土老宅和清真寺已经被拆得七七八八了。穿行在狭窄弯曲的小巷,看见的是一堆堆废墟,厚厚的尘埃继续沉睡在老墙上。这里比老城区改造得更快,大部分的居民已经搬空。站在斑驳的残墙堆,空气中渗透着千年前的霉菌味。






有人说,喀什是一本古老的历史书,她的第一页,肯定是从高台民居开始读起。即使承受过千年的风雨,陈旧沧桑的房子,始终要被时间淘汰。

 


在高崖土层中有一种叫‘色格孜’的土壤。这种泥土质地细腻,黏性强牢,非常适合用来制作土陶器。大约800年前,有一个烧制土陶的工匠发现了‘色格孜’土,于是就在土崖上建造了第一个土陶工作坊,繁衍了许多在高崖上的土陶艺人。慢慢,土陶制品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和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现在的年青人已从古城走出去,土陶艺术即将面临失传。高崖黄土中拆剩唯一的土陶工作坊,建在地下室,我们摸黑进去参观,洞口很窄小,只能容纳一个人。进去后,遇见一群和当地师傅学习制作土陶工艺的中学生。

 





参观完毕,继续探索,看见路边卖手工艺品的维吾尔族。按导游说,旅游业已成为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我在一间小店买了一条围巾。



到处都可以看见‘危险’-- 意思是危房,这样的‘标语’。





遇见两个踢球的小孩,最后我们也混进队伍里...



还住在里面的居民,寥寥无几。


幽深的巷子
地下室。

大妈殷勤的邀请我们参观她的家。房子里客厅与厨房并存,中间还有一个摇篮,孩子在里面熟睡着。楼梯有点陡峭,没有护栏,像是自己随意搭建的。露台上只有一张烂床,阳光和灰尘。下来后,她比手化脚的告诉我们她有三个孩子,丈夫不在,苦苦哀求我们买她自己编制的扇子。说不上没有心动的原因,可能是扇子有点太旧,可能不是我的必需品,可能担心背包太重,反正我就是匆匆离开了。



穿过这面高墙,我们就离开了高台民居。


路过骆驼青年旅舍,被许多背包客强力推荐。可是老板说正申请涉外手续中,暂时无法接待外国游客。


高台民居的另一个入口处,在吐曼路旁边的吊桥。



一群孩子围过来,他们对我的照相机充满好奇。然后拼命挤进镜头要我拍照,拍了照后又向我要钱。最后一个维族青年把他们赶走,哈哈。


夜了,灯光照亮高台民居,仿佛唤醒曾经繁华的过去。

那天,我们在东湖公园散步。这里没有外劳,没有抢劫案,我们待到十二点。







写于2013年9月4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