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08, 2013

吐鲁番 (一) 坎儿井

吐鲁番市区--坎儿井 (6km)


吐鲁番,以《西游记》里的火焰山而闻名,是全中国最热的城市。其中旅游线可分成西线与东线,西线即坎儿井和交河故城,东线既葡萄沟,火焰山,吐峪沟,高昌故城和鄯善的沙山公园。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属于类似景点,可以从中选一。吐鲁番市区里有个博物馆,入场免费,展览11具干尸(春秋战国到清朝时代),亮点是里面有巨犀化石。

从喀纳斯那摄氏零度以下直奔到摄氏五十度或以上的戈壁地带,加上折腾了整天的班车,我们用了大半天来休顿自己。白驼青旅的房子非常阴凉,一点都感觉不到外面的温度。若不是打扫阿姨来叫门,恐怕我会直接睡到晚上。


抵达坎儿井...

吃饱午餐,只剩下大半天的时间。我们决定先到坎儿井参观。

千层豆腐。
素炒竹笋。

在路口搭101路,直接到终点站下车。交河终点站,是在道路交叉口的一个停靠站。公交车放下我们后,360度U转掉头就走,网上说的什么出租车,三轮车,维族大爷的驴车,我统统都没有看见,只有自己荒荒凉凉的站在马路边。沿路走,遇见一位维族姑娘于是上前问路,好心的她用车子把我们送到坎儿井景区门口。





 


坎儿井的入门票是RMB40,由于‘十一’有优惠,我们只付了RMB32。

进入景区,经过高高的葡萄架搭成的长廊藤蔓交织,感觉到坎儿井用天山雪水滋润了戈壁中的绿洲。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原来...

坎儿井,维吾尔语叫‘坎儿孜’(Kariz), 为‘地下水道’的意思,是吐鲁番的母亲河。

至今有2000年历史,与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与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坎儿井创始于汉,是汉武帝开发西北地区的其中功绩。为了抗击匈奴侵扰,汉武帝把移民实边和修渠屯田,大大提高当地的水利工程,其水利工程地位仅次于关中。

新疆坎儿井主要集中在吐鲁番和哈密两个地方,历史上喀什县,库车县和奇台县有过坎儿井,不过全部已干枯。吐鲁番的坎儿井现存的坎儿井,多数为清代陆续修建。最早在吐鲁番只有30多条,后由林则徐,左宗棠大力推广,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一直到1960年还在当地广泛运用,近代由于机井人们对地下水的开采,水源严重减少,估计不出30年坎儿井将消失。



坎儿井的构造...

坎儿井由暗渠,竖井,明渠,涝坝(蓄水池)等四个部分。暗渠分成两个部分:积水段和输水段,积水段部分较短,输水段部分较长。它把浅层地下水不用任何动力巧妙的利用地形坡度和水的重力引出地面,并且成功的避免了强烈的蒸发。



坎儿井的原理...

吐鲁番酷热少雨,是中国极度干旱地区之一,降雨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却可达3000毫米。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天山山脉,每逢夏季来临便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地下变为地下潜流。慢慢的,戈壁下面含水层加厚,水储量大。


从天山山脚到艾丁湖,水平距离只有60公里,高差竟有1400多米。巨大的落差为开发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坎儿井一般低向高处挖,古人先在低处寻找泉水,确定了水流的方向,再分段打若干口竖井。直到挖到水流,再将竖井从地下挖通暗渠,截引地下潜流并汇聚,保持水流顺畅。最后渠水进入地面明渠,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坎儿井沿地势引水,自流向盆地的输水方式,既无须接外动力又防止蒸发,一年四季水流不断,保证自流灌溉。
先在低处寻找泉水,确定了水流的方向,再分段打若干口竖井。

竖井有人力或畜力完成。

直到挖到水流,再将竖井从地下挖通暗渠,截引地下潜流并汇聚,保持水流顺畅。
 
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地下变为地下潜流,为吐鲁番地区提供宝贵的地下水源。


关于竖井...

 竖井是开挖或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通风口。原始的坎儿井设备,依靠人力从井底将土方运至地面,劳动强度大,因此只适合用于竖井深度在10m 以内坎儿井的施工。





坎儿井匠人在下井底时由一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坐在绞盘架子上,用脚踏板控制下降速度,把匠人安全的送入上百米的井底。在当时可以说是运用力学原理的较先进的升降设备


 

以畜力为动力的一种坎儿井升降设备,用于竖井深度十几米坎儿井的施工,大大降低了人工开挖的劳动强度。



关于暗渠...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既地下水河道。全部都是在地下挖掘,越靠近源头越深,越深空间越窄,加上融雪冰冷刺骨,工人跪坐在冰水中挖土,一般寿命不超过三十岁,因此这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程。

坎儿井始于西汉, 当时还没有指南针的发明。在开挖暗渠时,为尽量减少弯曲,确定方向,古人创造了木棍定向法。他们在相邻的两个竖井正中间,在井口之上,各悬挂一条井绳,绳子绑上一头削尖的横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然后按相同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


古人还发明了油灯定向法。油灯定向是依据两点成线的原理,用两盏油灯确定暗渠挖掘的方向,并且能保证暗渠的顶部与底部平行。另外,在竖井的中线上挂上一盏油灯,掏挖者背队油灯,始终掏挖自己的影子,就可以不偏离方向,而渠深则以泉流能淹没筐沿为标准。


坎儿井博物馆里梦幻的圆顶。


出土文物,清朝的茶具看得多了,带阿拉伯字的茶壶还是第一次看到。


吐鲁番的坎儿井都有自己的名字,以掘井的人名姓氏命名。看完展览,沿着井口的台阶顺级而下,到有800年历史的米依木.阿吉刊儿井的下游部分。到达十几米的地下通道,一道渠水淙淙的流向一个方向,清清凉凉,渠水清澈见底。



走到门口,有许多贩卖纪念品的小档口。看中一个孔雀铜身的开瓶器,用无数的‘宝石’点缀。可惜三心两意没有买下来,后来再也找不到后悔极了。



参观完毕,包了当地人的车,RMB30,返市区。

在司机的推荐下,我们到博物馆对面的夜市吃晚餐。

烤肉
沙锅。
水饺。
烤肉。
拌面。
面肺子。



 写于2013年10月2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