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08, 2013

千年荒凉 百年耻辱-- 莫高窟

4152: 莫高窟 (25km)

门票:Y160 (含讲解员); 在丝路宾馆门口有旅游公交 (Y8)


敦煌文物之事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 

多年前看过余秋雨《从敦煌到平遥》后,就开始期待到莫高窟来。
 
莫高窟,在三危山对面。

三危山

公元366年,一位衣裳褴褛的僧人乐尊路过这里。太阳渐渐西下,天空只剩下一抹红晕。他停下脚步,面朝西方,禅坐在被烤过的黄土上。突然,一道耀眼的金光打在对面的三危山。金光万丈,流金溢彩,像有千佛在耀动。不久,他便在岩壁上开凿第一个石窟。此后,法良禅师又继续开凿此窟修禅,取名为“漠高窟”,意思是“沙漠的高处"。

以后数百年,敦煌成为佛教徒心中的圣地。从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到元朝,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纷纷涌入莫高窟,在黑暗中默默耕耘,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空未有的伟大艺术品。而莫高窟的成就就是太多,可看点太多,想说的太多。特别是唐代石窟,唐时期净土宗十分流行,所以石窟中涌现了大量的规模巨大的经变图,大量的大师级别的工匠到长安来,震撼人心。莫高窟跨越了众多王朝,最后形成了集壁画,雕像,建筑为一体的艺术宝库,所以意义非凡。

可惜元朝后随着敦煌的落寞,莫高窟也衰败。她静静沉睡在黄土中近千年,回忆着大漠孤烟,聆听千古佛号,万里驼铃,冷看世间沧桑。

历史记载,有个敦煌石窟的千古罪人,名叫王道士。他原来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到甘肃做道士。1900的某日,太阳依旧从东方升起,王道士正清除洞窟的积沙。他发现墙角有个裂痕,好奇心驱使他打开了一个洞穴,从此打开了一道通往世界的门。导游说,这一天很不幸的被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第17窟)。我没听错,很不幸的。

藏经洞被发现后,王道士徒步行走50公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奉送了两卷经文。可惜这县令不学无术,把发黄的纸当废纸。后来换了一位新县令,他只命令王道士看好藏经洞,带了几卷经文转身就走。王道士仍然不死心,赶着毛驴走了八百多公里到了酒泉,找到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最后只得到: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王道士给清宫的老佛爷写密报信,毫无音讯。长达七年,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但无人过问。王道士也只是一个再也平凡不过的人,他一生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去除那些防碍清扫洞窟的东西,修建三层楼。

王道士是穷。每个月只领那一点点钱当莫高窟的家。他需要钱解决日常生活用品,他需要赚到钱到菜市买青菜,或者换一粒钮扣。于是,他开始从外国人接过极少的钱财,让这些冒险家把中国人的自尊,羞耻,愚蠢一箱一箱,一车一车的展示在世人眼前。临走前,他还对那洋唐僧斯坦因(Stein)深深的鞠躬。

Stein 回到国土后,又中国人另一个耻辱的开始。当文物如瑰宝般一件一件在世人嫉妒的眼光下揭开,当朝命官才惊觉它至高无上的价值。但他们并没有加以保护,而是千方百计想窃为己有。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更严重。1910年,清政府命令把剩余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在运送途中,几乎每到一处失窃一部分。

摄于敦煌博物馆模拟石窟。

有人说,这不是王道士一个人的罪。这是一个腐败政府对自己财务保护的无能与无知。50年前,敦煌又吹响了重建与复苏的号角。重建或不重建,将永远提醒炎黄子孙这份难以抹灭的耻辱。

飞天造型的神仙...


关于佛像...


莫高窟所处的山崖土质松软,不适合制作石雕,除了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他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是神像人物,排列以佛像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等。

著名的两大坐佛:
第96窟北大像:建于武则天年代,是一尊高35.6米 弥勒佛坐像,仅次于乐山大佛(高71米)与荣县大佛(高52米)。大佛依崖而坐,双腿下垂,双手支在腿上,挺胸抬直,双目正视,状甚威严。
第130窟南大像:高26米的弥勒佛。和北大像不同之处,是左手扶膝,右手施无畏印,右腿上置经书,佛头微俯,双眼微合下视,略含笑意,神情庄重慈祥。
第158窟卧佛:长16米涅盘的睡佛。 



关于壁画...

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主题有佛像画(说法图,佛、菩萨及护法尊像),故事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经变画(如西方净土变,东方净土变及弥勒净土变等)。此外,还有表现社会生活的狩猎,耕作,纺织,战争, 交通,舞蹈,建设,婚丧嫁娶等。早期石窟艺术受到印度及西域风格影响,佛像面容方圆丰满,身体健壮,线条粗犷,色彩鲜明,气势雄伟浑厚。北朝时期的壁画多以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色调热烈浓重的颜色彩绘,线条粗狂浑厚,人物形象挺拔,与四千佛洞和新疆克孜尔石窟看见的壁画类似。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文雅,具有中原味道。西魏时期,受到南朝“秀骨清相”美学影响,佛像面容清瘦,身躯修长,衣冠相貌都是南方士大夫,温文儒雅的神韵。隋朝时期全国统一佛教兴盛,艺术风格转向体态端庄丰润,袈裟贴体,头部略大,身躯壮硕的形象。唐代是佛教艺术鼎盛时期,佛像面容圆润,神态亲切,如庄严的佛,优雅的菩萨,天真喜悦的飞天。洞窟的四壁和窟顶,处处可以看见满天飞舞反弹琵琶的飞天。 宋、元以后随着历史变化,丝绸在交通上重要性渐微,敦煌地位日益下降,佛教艺术也逐渐没落。



关于飞天... 



飞天是莫高窟的名片,是佛教造型艺术,深深影响中国以后神仙的形象。他的形象院子古老的印度神话,为婆罗门教众的二位小神灵乾达婆和紧那罗。飞天的只能有三个:1. 礼拜供奉,表现式为双手合十,或双手捧花果奉献;2. 散花施香,表现式为手托花盘、花瓶、花朵或拈花散布;3. 歌舞伎乐,表现形式为手持各种乐器,演奏、舞蹈。原来印度飞天的持乐器的形象非常少,可是飞天造型传入中国强调了音乐性和误导性,导致伎乐飞天在敦煌石窟已成为主题。敦煌飞天的造型衍变、时代特征及技法如下:

1. 早期(北凉、北魏、西魏)为模仿萌发期;
2. 中期(北周、隋)为转型创意期;
3. 盛期(初盛唐、中晚唐、五代)为定型鼎盛期;
4. 晚期(宋、西夏、元)为程序化衰落期。

北凉、北魏和西魏三个朝代,是佛教东传并在河西走廊传播佛教艺术的时期,也是敦煌壁画创始和骤变的时期。

第272窟  北凉 藻井,是莫高窟最早的飞天形象 典型的晕染。北凉有三个洞窟,其特征为面相平圆,躯体短壮,深目大鼻,戴花蔓,披大巾,腰系长裙,半裸赤足,姿态笨重,变色后,呈现粗犷、稚拙的状态。 


第275窟  露出脚丫子的飞天。 


第272窟  飞天的长裙白、赭、黑、绿色相间,巾带飞舞,形成浓厚的装饰趣味。飞天面相椭圆,大眼、高鼻、小嘴、额上点吉祥痣,有明显的印度风格。


第251窟  北魏  佛龛两侧是成对的飞天,北魏有九个洞窟,飞天画法较北凉有明显的进步,人体比例适度,比较灵巧,用线准确,粗犷有力,敷色明快,中原飞天与西域飞天比肩飞翔。


第260窟  北魏  说法图飞天。 佛在鹿野苑说法,宝盖上有两身飞天,一身捧花盘,一身散花,表示欢庆。流利的白色长线勾画出长长的裙裾和飘带,同时也可看出晕染的痕迹。色彩深浅搭配,显得丰富多彩。


西魏存十个洞窟,飞天数量骤增,技法进步,出现三种飞天形式并存现象。一是西域式飞天,形态为光头深目,大鼻大耳,披巾或袈裟,粗犷生动,线条有力。二是中原式,特点是秀骨清像,面貌清 瘦,眉目疏朗,头饰双髻,褒衣博带。三是中国神话中的所谓“飞仙”、“羽人”,其形态为兽面、长耳、羽臂、半裸、披巾,多在绘有中国神话题材的壁画中出现。

第285窟  西魏  屈腿飞天。飞天上身挺立,着羊肠裙成锐角拖长裹足,长巾飘飞,空中点缀有无数天花流云,构成整体的动感和装饰效果。姿态优美生动,动态极有韵律感。


第285窟  西魏  佛背光飞天。在佛火焰纹背光一侧,飞天头戴宝冠,圆鼻细眼,袒裸上身,着长裙,转身飞动。采用西域晕染画法,以土红为地,热烈浓艳。


第285窟  西魏  童子飞天。童子飞天为男身,白色肌肤,两颊加色晕染,双腿上翘,披蓝色长巾。


第285窟 击鼓伎乐飞天伎乐飞天头梳发髻,上身挺立,挥手击鼓,鼓面有脐。长裙成锐角拖长裹足,长巾飘飞,空中点缀有无数天花流云,构成整体的动感和装饰效果。此窟所绘伎乐飞天为秀骨清像造型,动态极有韵律感,堪称敦煌飞天的精品。


第285窟 持节羽人羽人长耳兽面,臂生蓝色羽翼,双手持节,裸上身,下着犊鼻短裤。体形极其瘦长,表现出急速飞行的效果。


第461窟 西魏  天宫伎乐飞天。在天宫栏墙之上,绘伎乐飞天一周。飞天头梳双髻(又称飞天髻),有赭红色头光,双手弹奏乐器,身着中原汉式大袍,披飘带,袍下摆在风中呈牙旗形翻卷,表现出飞动感。白发,未着色,肌肤用中原式晕染法,层次清晰可见,服饰色彩鲜艳如初。

 

北魏、西魏时期的飞天,主要还是晕染法绘画,身体姿态逐渐丰富。








第428窟  北周仍然是晕染法带有印度特点的伎乐飞天。北周是鲜卑族在大西北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虽然统治时期较短(公元557--581年),但在莫高窟营建了许多洞窟。鲜卑族统治者崇信佛教,且通好西域,因而莫高窟再度出现了西域式飞天,这种新出的飞天具有龟兹、克孜尔等石窟飞天的风格,脸圆、体壮、腿短,头圆光,戴印度宝冠,上体裸露,丰乳圆脐,腰 系长裙,肩绕巾带。最突出的是面部和躯体采用凹凸晕染法,现因变色,出现了五白:白棱、白鼻梁、白眼眶、白下巴。飞行姿态成敞口“U”字型,身躯短壮,动 态朴拙,几乎又回到了莫高窟北凉时期飞天的绘画风格特点。最具有北周风格的飞天,是第290窟和第428窟中的飞天。 


第397窟 隋  顶部飞天。隋代是莫高窟绘画飞天最多的一个时代,也是莫高窟飞天种类最多,姿态最丰富的一个时代。隋代的飞天除了画在北朝时期飞天的位置,主要画在窟顶藻井四周、窟内上层四周和西壁佛龛内外两侧,多以群体出现,隋代飞天的风格,可以总结为四个不一样。 区域特点不一样。在隋代洞窟里,既有西域式飞天,也有中原式飞天,更锪是中西合璧式的今天。脸型身材不一样,脸型有丰圆型,也有清秀型;身材有健壮型,也有修长型。但大多数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肢柔细,绰约多姿。 衣冠服饰不一样,有上身半裸的,也有着像章支的;有穿无袖短裙的,也有穿宽袖长裙的;有头戴宝冠的,也有头束发髻的,还有秃发僧人式的飞天。 飞行姿态不一样,有上飞的,也有下飞的,有顺风横飞的,也有逆风横飞的,有单飞的,也有群飞的,但飞行的姿态已不呈“U”字型,身体比较自由舒展。 最具有隋代风格的飞天,是第427窟和第404窟的飞天。


第390窟  隋 伎乐飞天



第407窟  隋  三兔飞天藻井的飞天
 

从初到晚唐(公元618--970年),贯穿整个唐代,大约300年。到了唐代,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 唐代是莫高窟大型经变画最多的朝代,窟内的四壁几乎都被大型经变画占领。飞天亦主要画在大型经变画之中。在题材上,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画中的佛陀说法场面,散花、歌舞、礼赞作供养;另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一中佛国天界---“西方净土”、“东方净土”等极乐世界的欢乐。

敦煌研究院的坟家们把敦煌石窟的唐代艺术,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又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a) 初、盛唐为前期,即唐王朝直接统治敦煌地区埋藏(公元618--781年);
(b) 中、晚唐为后期,即吐蕃族占敦煌地区,
(c) 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管辖敦煌地区时期(公元781--907年)。 
具有唐代前期风格中特点的飞天,是画在初唐第321窟的双飞天,和盛唐第320窟中的四飞天。

第320窟 初唐  说法图中的飞天


第321窟  初唐 飞天与散花的天女


第321窟 初唐  飞天形象与金人临摹





第329窟 初唐  佛本生故事乘象入胎中的飞天


第329窟 初唐 佛本生故事夜半逾城中的飞天


第39窟  盛唐  今人临摹复原的形象


第148窟 盛唐  飞天

 

第158窟  中唐   带有吐鲁番特色的飞天

 

从五代至元代,包括五代、宋代、西夏、元代四个朝代(公元907--1368年),大约460余年,这一时期的敦煌飞天继承唐代余绪,图形动态上无所创新,逐步走向公式化。五代和北宋是河西归义军曹氏政权管辖敦煌地区的时期。曹氏政权崇信佛教,在莫高窟、榆林窟新建和重修了大量洞窟,并且建有画院,聘用了一些当时著名的画匠继承仿仿唐代风格特点,在榆林窟和莫高窟也留下了一些上乘的飞天之作,但无创新之作,且飞动有亏,不复生气。
 
第327窟 宋代  献花飞天形象


 第97窟  西夏   具有西夏风格的飞天

 

元代时蒙古族统治敦煌地区,在莫高窟和榆林窟营建重修的洞窟都很少。元代流行密宗,分藏密和汉密。藏传密宗艺术中无飞天,汉传密宗艺术中现存的飞天也不 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画在第3窟南壁和北壁《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图上方两角的四身飞天,北壁《观音经变》图上方两身飞天造型较为完美。

第3窟  元代  千手观音上部两端的飞天



关于服饰...

敦煌石窟的服饰图像分成三大类:
1. 供养人服饰:供养人 就是开窟造像的捐资人。莫高窟现存供养人画像9000余身,其服饰其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服装潮流,以及丝绸之路各民族交流合的侧影。
2. 故事画、经变画、史迹画中世俗任务的服装: 这类壁画的内容涉及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比供养人服饰涉及的范围更为广阔,更贴近真实生活。
3. 佛国任务的服装:这类服装来源于生活,又超越了生活。体现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十六国、北朝(公元366-581)
 
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间,中国处于 南北对峙的战乱年代,南方为汉族政权控制,北方则是少数民族政权更迭的地区。敦煌地处西北,自古就是多民族杂居之地。汉代形成以汉族居民为主体的人口结构。在五胡十六国的二百七十多年间,又先后归属诸多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居民成分更加复杂,文化更加多元化。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对敦煌影响很大,从公元366年莫高窟建窟到公元589年北朝结束,敦煌壁画中胡服与汉装并行,汉人以胡服为时尚,胡人又以汉装为潮流。

无论是胡族还是汉族官员,正式官服都仿效汉装,佛经故事画中的贵族长者头戴合欢帽,着交领宽袖袍服,腰束带,是典型的汉服。西魏是鲜卑族政权。图中国王与信士优婆塞,正对坐交谈,从服饰到用具完全汉化。

 

北周是鲜卑族统治。国王头戴通天金博山冠,宽袖袍服,胸前佩假两。其后的大臣戴笼冠,佩假两,垂蔽膝。相师手抱太子,头戴合欢帽,帽后还垂发辫,这是鲜卑族索头的特征。从假两盒披袍看出,北周官服还都保留了一些西北民族的习俗。

 

、弟子、菩萨服饰:佛与两弟子均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博带,弟子的袈裟曲裾,镶边饰,是当时贵族和僧人服饰的缩影。两侧的菩萨头戴宝冠,冠下垂带饰,上身袒裸,下着百褶裙,襳褵(xiān lí)彩带下垂,是当时妇女流行的裙装。这一时期的服饰多镶边曲裾,以为美饰。


天王服饰:天王头戴佛冠,上身着皮革制半臂铠甲,有护髀和腿裙,袖口作箭袖状,配铁质裲裆(liang dang)。画师利用色彩和几何图案表现铁甲的皮质、铁质,还用金色显示铠甲的华丽。这种装束应模仿北朝的骑兵。


西域少数民族服饰所带有的异域风采,潜移默化地丰富了汉族服饰的元素,为隋唐服饰多元化奠定基础。适应游牧民族骑马狩猎的胡服盛行,上自官员、下至士庶均以袴褶为常服。头戴笼冠,腰系蹀躞(dié xiè)带,脚穿靴子,无不反映出胡服紧身窄袖,便于骑射的特色。

 

魔将铠甲:魔王和魔将头戴兜鍪,身着横条形甲片追成的筩(yong)袖铠,装束的主要特点是上衣与下裙相连,肩部有筩袖,应是模仿北朝的军服。


北魏男子常服:与王宫贵族不同,依然是以窄袖干练的胡服为主体。汉风主要在上流社会传播。而平民阶层的汉装不及上层社会普及,大多身着胡服,这应与胡服更适于西北地区骑马或劳作有关。我们可以从敦煌壁画看到袴褶、蹀躞带、犊鼻裤、靴、巾帻等服饰,而穿着这些服饰的族群构成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

第275窟  北纬最早的供养人群像。 
第285窟 西魏的供养人,他们是地位不高的武官和

鲜卑男子常服:父亲裹红色幅巾,巾角垂后,儿童梳双丸髻,由此可见鲜卑成年男子和少年的发式不同。

第285窟 西魏 北壁

北周猎人服饰:猎人身着褶,脚穿靴,正张弓射猎。

第296窟 北周 南披

北周与西魏同为鲜卑族统治,平民男子的服装改变不大。商旅马队满载货物行进在途中,步行者头裹平帻及小冠,着褶;骑马者头裹幅巾,巾角系于后,是挡避风尘的装束。

 
296窟 北披  北周商旅服装(头戴巾                                                                                                         

北周农夫服饰:二人手持扫帚在清扫,一梳丱(guan)角髻,一梳双丸髻,均着紧口袴褶

第290窟  北周 东披

北周渔夫服饰:上身赤膊,着犊鼻裤的渔夫正张网捕鱼。

第296窟 北周  南披

敦煌壁画中的僧侣不像印度僧侣那样穿袒肩袈裟,也不穿田相袈裟,而是穿偏衫。壁画中僧人手臂上还搭有一块毛毡或布帛制作的织物,名为随坐衣,以便僧人坐卧时铺于地上,在供养佛时,双膝跪拜其上。

西魏僧人服饰:禅僧内着赭色僧祇支,外披蓝绿间色条纹袈裟,坐在胡床上结跏入定。胡床来自中亚地区,魏晋以后逐渐传入中原。

   

西魏上褶的样式:铺在地上有三件红、黑色上褶,圆领、窄袖、对襟,有绿色直缘边,西魏时期下摆的三角形装饰消失。

 

北周比丘服饰:比丘着宽大的红色僧祇支,肩搭随坐衣

第428窟  北周  北壁




各朝代的模拟石窟: 



第275窟 十六国,唯一开放的北凉早期洞窟,阙上的雕塑很美,有敦煌少有的克孜尔风格壁画。


第245窟 北魏


第248窟 西魏


第249窟 西魏


第285窟 西魏


 

第301窟 北周


第322窟 一铺隋-初唐雕塑,比较小被评为特窟。

 
第320窟 盛唐


第158窟 中唐  唐代的卧佛,就是浙江美术馆展览大厅复原的那个。


第196窟 晚唐


第61窟 五代


第245窟 回鹘


第3窟 元代




值得推荐的、现在在开放的普窟:
 
257:北魏。九色鹿王本生,原作在洞窟最里面,中间有中心塔柱遮挡,只能看到一小部分,也很经典。顶部平棋友裸体飞天。


259:北魏  东方蒙娜丽莎


249: 开放的唯一一个西魏窟,里面有阿修罗,线条牛等经典,雕塑也好。窟顶绚丽鲜艳的青金石颜料和光怪陆离的形象 寥寥几笔就形神兼备的牛和白描的猪。壁画突破了佛经的束缚,融入了道教内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的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典型反映。


寥寥数笔的狩猎风流...

 

390: 隋末唐初 隋代飞天106铺说法图华盖无论颜色搭配还是外观设计都不相同称作“华盖窟” 。

 

407: 隋代 三兔莲花飞天藻井。


419: 隋代,隋代造像(尤其是迦叶像)四壁千佛面部贴金 顶部密体画。


420:隋代 “永葆青春的菩萨” 顶部密体画绘制法华经。


329:初唐,唐代原作塑像。莫高窟现存两千多身彩塑中,各个时代保留的雕塑原作有一百四十余身,其余大都经过后代重绘或重塑。这328窟西壁佛龛内的群像,均为唐代原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此窟的参观重点。


427:隋代,窟檐为宋代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重修,横梁上有清楚的宋代墨书题记,主室有三组高大的隋代造像,隋代飞天绕窟一周。


329: 初唐。这一个窟的飞天藻井很精彩,与边坡的千佛结合起来看很不一般,犹如宇宙。东壁有未变色菩萨像,华尔纳粘走壁画两方。

323:初唐,张骞出使西域。讲述的是霍去病在攻打匈奴胜利后获得两个“祭天金人”。于是汉武帝建造了“甘泉宫”供奉这两个“祭天金人”。虽然你每日带领群臣,焚香礼拜,但不知金人的名号,故而派张骞赴西域问金人名号的故事。


331:初唐,佛龛顶部飞天所持乐器都不相同。


96:初唐,莫高窟第一大佛,两只脚为唐代原作。

 
130:盛唐,莫高窟第二大佛。放在膝盖上那手非常美,壁画为西夏重画,有最大的菩萨最长的飞天,供养人像的线条非常牛逼。


23:盛唐,称作法华窟。全窟大面积绘制法华经,药草喻品的雨中耕作图,现宝塔品中的唐代建筑。


71:盛唐,原作塑像,壁画中的思维菩萨。


79:盛唐,藻井四披的化生童子。


103:盛唐,藻井。青绿山水吴道子风格的维摩吉像(推荐,艺术价值高)。

 

172:盛唐。气势宏伟的建筑,经典的飞天造型,山水小景。


148: 盛唐,涅槃像,以及佛像后的涅槃经变。

 
237&231:中唐,反弹琵琶。237窟还有一对儿非常袖珍的飞天。

12:晚唐,弥勒经变中的婚嫁图。


9:晚唐,全窟大量用石绿,颜色鲜艳,劳度叉斗圣变。


428: 北周。最大的中心柱窟,非常经典。正中有弥勒菩萨像,交脚而坐。弥勒佛是未来佛,在佛教中于婆罗门家庭,后为释迦摩尼的弟子,于佛陀涅槃前已入灭。在他去世前,佛陀预言他命后将兜率天宫内院等待成佛。结果弥勒佛在天宫住满四千岁,即人间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再降生人间,然后出家修道,于龙华树下成佛。

 

296:北周,微妙比丘尼的故事(一个苦命女子) 福田经变。


55:五代宋,唯一的五代宋大型造像,有反弹琵琶但画的一般。

61:  五代 又名“文殊堂”,建于五代947-951年间,窟主元忠五台山图、于阗国女子供养像、过洞两侧的十二星座图。图中所绘城郭、寺庙、楼台、亭阁、佛塔、草庐、桥梁等各类建筑一百七十多处,是十分珍贵的古代建筑史料。



100:五代宋 甬道女供养人用了沥粉堆金的技法、四角四大天王、反弹琵琶。


55:五代宋,唯一的五代宋大型造像,有反弹琵琶但画的一般。



16-17 藏经洞、主室藻井、壁画上的沥粉堆金。




特窟:


275:唯一开放的北凉早期洞窟,阙上的雕塑很美,有敦煌少有的克孜尔风格壁画。推荐!


254:北魏的很好的窟,萨埵太子本生,推荐!!


321:初唐,满眼青金石的蓝色,好美。



57:初唐,美人窟。 


220:盛唐,盛唐经变精品,世博会城市足迹馆曾重点展示。此窟保存了完好的初唐壁画,并在前壁和游壁发现两个贞观十六年,即公园642年墨书题记。正壁有唐塑一佛二弟子;左壁所绘的是阿阿弥托经变,是根据“佛说阿弥陀经”画成的西方极乐世界图;右壁是药师经变,根据“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七身药师佛是东方净土琉璃世界的教主,是治疗生老病死之药王。



45:盛唐,唐代整铺塑像,必看!


217:盛唐,最有名的是李思训风格的青绿山水,推荐。



158:中唐,唐代的卧佛,盛世消逝后心态的转变。


156:晚唐,宋国夫人游春图、张议潮出行图。

322:一铺隋-初唐雕塑,就是因为比较小才评为特窟。

 





参观Tips....



1. 莫高窟现存700多个洞窟,一般选10个对游客开放。不同讲解员带不同洞窟。感兴趣者参观完最后的洞窟可以跟不同讲解员多看几个,不用急着出去。我到莫高窟的时候刚好是学校暑假,人山人海。景区开放15个洞窟,讲解员在特定的洞窟内讲解。我想一定是我人品爆发了。只要你有足够的体力,你可以参观15个,可以听两次,三次,随你。特别提醒,参观洞窟是很费力气的事。
2. 为了保护壁画,洞窟里面不可以拍照。照相机可以免费寄存在入口处。
3. 可以自备冷光手电筒,以方便讲解员解说时可以随意往墙上的壁画照着看。
4. 莫高窟对面,三危山山脚下,建有敦煌艺术陈列馆,仿制了部分原洞窟,1992年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建。门票已经含这个景点,为当日有效。
5. 听说“数字莫高窟”将在2014年5月1日正式开放。为了减少壁画的氧化,游客必须先看20分钟电影,体验经三维数字模拟的壁画,然后在有限时间参观真实的莫高窟。随着一直上升的票价,莫高窟已被世人叩上顶高帽子。


资料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9fe8c30100tbj9.html
http://public.dha.ac.cn/content.aspx?id=464019841052

2013年08年04日

No comments: